
继网约车合法化后,条码(二维码)支付成为下一个政策开放的窗口扫码支付终于合法了8月3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已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确立了相关的安全标准和风险管理制度待正式稿出台后,将统一目前条码支付标准,涉及个人信息保护、资金安全、加密措施、敏感信息存储等细节。
函件称,线下条码支付具有进入门槛低、便捷等特点,适用于对传统POS收银成本敏感的小商户的日常小额交易,定位于传统线下银行卡支付的有益补充细节出台后,银联也将按照上述标准制定自己的二维码支付标准与业务规范。
目前工行已经有二维码支付业务相关标准进行前期资料准备。
种种迹象表明,曾被央行封杀的二维码支付将重新获得官方认可2014年3月,央行曾下发两份“特急文件”,叫停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原因是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二维码支付安全性还没有经过验证人们并不熟悉条码(二维码)将给支付行业带来怎样的危机。
二维码支付可以看做银行收单的方式之一,分为主动扫码和被动扫码两种,最大的威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周金黄曾对外作出回应称,“央行此举意在规范相关业务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并非针对某家企业,是‘暂停’而不是市场传言的‘叫停’”这也意味着,条码支付虽然一直都在发展,但处于一种“灰色地带”。
除第三方支付机构外,银行、银联等机构普遍放弃了条码支付方式,转而选择NFC支付方向2016年2月,Apple Pay在银联和苹果公司的共同推动下,正式登陆中国市场经过两年的市场教育,扫码支付的安全性已经获得了认可,第三方支付也成为了市场上主流的支付方式。
根据艾瑞咨询6月份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达到62011.3亿元,同比增速202.6%,环比增速33.4%随着《意见稿》出台和监管细则的完善央行终于在支付公司的反推下,肯定了二维码支付的价值。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刘春泉律师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支付二维码被禁属于技术不确定下的产物,现在监管开放,对整个行业发展有利。
二维码支付需经技术检测认证征求意见稿将条码支付分为付款扫码和收款扫码付款扫码是指付款人通过移动终端读取收款人展示的条码完成支付收款扫码则是指收款人通过读取付款人移动终端展示的条码完成支付,目前在很多商超已推广。
《征求意见稿》要求支付企业要遵循客户实名制的准则,并对支付过程中的条码生成和受理提出了系列操作规范和移动支付技术安全标准比如,要求条码支付交易过程组合采用三类验证要素:静态密码,经过安全认证的数字证书、电子签名、以及通过安全渠道生成和传输的一次性密码,或是生理特征验证,如指纹等。
要求移动终端完成条码扫描后,显示扫码内容,供客户确认对于移动终端间的小额转账业务,付款方完成扫码后,移动终端应回显隐去姓氏的收款方姓名,供付款方确认此外,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所涉及的业务系统、客户端软件、受理终端/机具等,应当持续符合监管部门及行业标准要求,支付机构还应通过协会组织的技术安全检测认证。
对于系列技术的标准,几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均表示,与当前他们实际操作中的安全认证方式和标准基本相一致,并不需要做大的调整。目前规范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此后具体如何进行技术安全监测认证,还有待通知。
在7月的新品发布会上,工行相关负责人认为,根据国外二维码市场发展来看,二维码对于布局O2O具有重要意义,从支付的流畅性及推广角度而言,要远胜于此前市场正在推行的NFC支付,技术上也比目前部分机构正在尝试的声波支付、蓝牙支付、光子支付、指纹支付、虹膜支付等技术更加成熟。
在银行的电子支付业务中,移动支付业务占比并不高根据央行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第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金额793.97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业务56.15亿笔,金额52.13万亿元。
数据表明,新规对行业格局改变或许并没有想象中严重支付宝方面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在中国消费升级的阶段,二维码支付“开闸”让机构、用户和商家等市场参与方都释
南京pos机办理热线:181270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