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晋永熙元年,自天下重归一统已十有一载,如今河清海晏,一派太平盛世之景。
时值盛夏,华亭之野林木茂盛,清泉奔流,可马上的骑士却只是急着赶路,无心欣赏这难得的美景。
行不多时,只见一座不大的草庐映入眼帘。
信使于厅堂中暂候,他环顾四周,只见屋内别致素雅,全无富丽堂皇之感,心中不禁暗赞:陆士衡真乃妙人,结庐素游于此十年,始终潜心治学,无有杂念,难怪太傅对他如此看重。
不多时,内室中有人应道:太傅书至,在下有失远迎,还请见谅。
那音如洪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待那人走上前来,只见他年约三旬,身高七尺有余,举手投足间有一股不凡的气势,正是名震江东的陆机陆士衡。
足下可是吴郡陆士衡?
正是在下,敢问尊使,太傅有何吩咐?
陆机恭恭敬敬地接过手谕,面色平静似水,但心中却掀起了万丈波澜......
夜已深了,但陆机却毫无睡意,书房内的灯火映着他的面容,他眉头紧锁,内心深处似乎在做着激烈的斗争。
忽然听到外面有人轻声问:兄长可曾睡下?
是士龙啊,快进来。
门外之人闻言掀开竹帘,缓步入内,来的是个文弱青年,正是陆机之弟陆云陆士龙。
陆云端坐在陆机面前,见他面有踌躇之色,便开门见山地问:兄长所虑,莫非是太傅征辟之事?
正是如此。陆机叹道:自故国破灭,你我兄弟二人隐居于此也有十一年了,朝廷从未理会过我们这遐外之人。今日忽然辟我为祭酒,恐怕此行祸福难料。
陆机微微颔首道:士龙所言为兄自然知晓,可自从四海归一,二兄亡于兵祸,我江东陆氏便江河日下。想我陆氏高门大姓,先祖、父出将入相,名播四海,如今我空有虚名,家门却衰微至此,怎能不叫人羞愧万分?若能入京为官,振兴家门便有望了。
古人云:‘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如今朝局动荡,弟为兄长担忧啊。陆云还是一脸忧色。
人患志不立,何忧名不彰。士龙,当日你劝那周子隐改过自新,怎么到了为兄这却瞻前顾后了呢?陆机正色道:此次入洛,总归是个机会,如今我已年过而立,无论如何也不想再错过了。
兄长壮志豪情,弟佩服之至,此次亦愿同往。然弟还有一虑,中原素来轻视江东士子,以‘貉子’辱我,兄长将何以应对?
陆机哂道:那中原伧父又有何高贵之处吗?
陆云闻言大笑:正是,我等十年苦耕便为今日,此去定要让江东陆氏名动洛阳。
话虽如此,不过若欲成大事,还需从长计议。陆机轻捋着颌下短髯道:我欲作《辩亡论》两篇,以明亡吴之失,弊在授任。我听闻太子少傅张华乃王佐之才,届时可将此文呈上,必为其所重。
《辩亡论》......陆云沉吟着,兄长可是说,东吴之亡乃用人之失?
正是如此。先父在时,殚精竭虑,为国尽忠,遂有西陵大捷,中原不敢南向。及先父病卒,归命侯任用奸佞,以致国破家亡。想大皇帝在位时,贤臣名将辈出,江东终成帝业,昔时盛景,着实教人心向往之。
陆云道:然武烈皇帝、长沙桓王南征北讨,总揽英才,奠定两世之基业,若非有顾命遗老鼎力相助,焉能成就大皇帝不世之功?
孙武之后?
谁道江南少将才,明星夜夜照文台。
欲诛董卓安天下,为首长沙太守来。
吴郡孙氏统治江东八十年,其奠基人孙坚自然是功不可没,这位以勇武著称的名将长期活跃在汉末群雄争霸的舞台上。
不过,若说起孙坚的出身家世,却是异常神秘,历来众说纷纭。
可到了孙坚这里,《三国志》中的介绍却极为简略,除了知道他的故乡在吴郡富春以外,关于他的父祖姓甚名谁则一概不知,只说他盖孙武之后。
这个盖字用得很值得玩味,意思是大概。
如果是确确实实的事情,完全没必要写得这么含糊。比如刘备的身世,陈寿就非常肯定,如若不然,应该会写成盖中山靖王胜之后吧。
其实,这跟介绍曹操身世时的写法类似,先说曹腾是曹参之后,再说他的养子曹嵩来历不明。这是一种史家笔法,我不明确说,但是实际意思你就细品吧。
为什么要这么写呢?如果真的不清楚,其实不说也无妨。比如曹芳的身世,陈寿就明确表示他不知道。
其实原因倒也不复杂,因为陈寿作《三国志》是有参考资料的,其中韦昭主编的《吴书》就是其中主要的一部。
《吴书》是东吴官方史书,今已亡佚。既然是官方史书,给统治者找个大人物当祖先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孙武的人生后半段确实生活在吴国,死后也是葬于吴郡吴县,和孙坚家族的故乡吴郡富春不远,这样附会一下,倒也不是说不通。
可是,关于孙武家系历来都是很模糊的,连汉朝的司马迁都搞不清孙武和孙膑的具体关系,而这些隔了一千五百年的宋朝史学家却这么门清,不是很奇怪吗?不知道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至于陈寿作《三国志》时,对这条原始资料应该也是持怀疑态度的,因此才用了这种含糊的写法。
总之江东孙氏为孙武之后一说,大概率是无稽之谈。
豪族?寒族?
孙氏家族的详细世系难以查明,那么他们属于什么阶层呢?关于这一点,依旧是莫衷一是。
我们知道,在汉末三国时期,各家族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世代为官的豪族,另一种是在仕途上没那么显赫的寒族。
这里要注意,寒族的寒并非是贫寒的意思,而是和豪相对。比如曹操,他的家族不可谓没有权势,但缺乏底蕴,因此无法被视为豪族。
所谓单家,就是独门独户,形不成大家族,所以也就称不上寒族了。
以上这些说法出自陈寅恪先生,他的观点大体没什么问题,但是具体到了江东孙氏这里,他却认为孙氏也是豪族,只不过因为没有家传儒学经典,反而以勇武见长,所以被视为次等士族。
他的根据就是《吴书》中提到的孙坚家族世代在吴郡做官这一点。
吴书曰:坚世仕吴,家於富春,葬於城东。(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裴注)
孙武是不是孙家的祖先,这个年代过于久远无法考证,于是陈寿就用个大概的说法,姑且算是信了吧。
但作为同时代的人,孙坚祖上几代人的身份还是比较容易查清楚的,陈寿很可能是因为可以确认孙家并不是世代做官,因此才将这条记录忽略的。
这一点也可以从陈寿对孙坚的评价中得到证明,因为他说孙坚是孤微发迹。
所谓孤微,那自然是出身寒微了。而发迹一词,本身也有由贱入贵之意。
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史记太史公自序)
结合孙坚的仕途,也可以得知这一点,因为他最开始做的是县吏。
如果孙家世代做官的话,怎么能让孙坚去做吏呢?应该举孝廉直接做官才对。
举个例子,王基和王昶,虽然他们都姓王,而且最后的地位也相近,但是由于二人出身不同,他们的仕途轨迹也大不相同。
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昶起步就是太子文学,未来曹丕面前的红人,而出身不好的王基,则只能从小吏做起,两者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而孙坚也不会比王基强到哪去。
至于《吴书》世代为官这一说法,配合后面孙坚出生之前那些玄之又玄的异象,基本也就可以无视了,这是官方史书的常用写法。
孙坚夫人吴氏父母早亡,和弟弟一起生活,她并非出自什么显赫的大家族,但就是这样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人家也看不上孙坚。
当时孙坚听说钱塘吴氏貌美,去提亲,但吴家人认为孙坚轻佻狡诈,因此想拒绝他。
轻佻即是无礼,如果是世代为官的大家族,肯定会重视教育,那么孙坚就没道理会得到这种评价。
以吴家极为普通的家庭状况,都看不上孙坚,就更能说明问题了,这很可能是一个小康之家对贫寒之家的鄙视,门不当户不对啊。
孙坚知道以后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怀恨在心。
这时吴氏对亲戚说:为了我一个女子招致祸端不值得,干脆从了吧,如果我的婚姻失败,那也是我的命。
很显然,吴氏怕了,她不想连累家人。
孙坚可是十七岁就能提刀杀人的,得罪了这种煞星,谁知道他会做出什么事来?
因此可以说,吴氏就是孙坚半抢半娶才得手的,这种行事风格,像出身于官宦家庭的人吗?
孙坚出身如此低微,文这条路很难走得通,所以只能选择建立武勋一途,他后续的一系列发展都是与此有因果关系的。
不过,孙氏一族其实对自己低微的出身,还是很介意的,他们始终在尽力回避这一点,除了修史一事之外,终东吴一世,他们都没有给祖宗立庙,这不就是在刻意隐瞒吗?
又终吴世,不上祖宗之号。(宋书五行志)
其实,要是想实话实说也是可以的,因为孙坚的家世并非秘密,只不过《吴书》的几个编篡者不敢写出来罢了。
孙坚的真实出身异常寒微,别说不是官宦家族,连殷实人家都算不上,因为他的祖父孙钟只是个种瓜的农民。
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遭岁荒,以种瓜为业。(宋书符瑞志)
东吴史书不敢说的内容,到了南北朝时候终于被爆料了。
想想也是,这个出身实在是不好意思写啊。陈寿说孙坚孤微发迹真是太贴切了。
这下真相大白了,孙坚才是真正从底层杀出来的,论起家世连刘备都不如。
总地来说,魏蜀吴三国的统治家族,虽然最初的地位权势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一类人,他们并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即便是出身最好的曹操,也不过是个暴发户罢了。
然而,最终取得成功的,却也是这三个家族,而不是袁绍、袁术、刘表等,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乱世是寒门崛起的机会,孙坚这个瓜农的后代不甘平凡,虽然出身低微,但却不堕青云之志,最终建立了一番功业,这种励志经历还是非常值得佩服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甘南pos机办理热线:181270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