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首批项目顺利“入箱”后,不到3个月时间,第二批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揭开面纱6月2日,央行营业管理部官网披露2020年第二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针对基于智能机器人的移动金融服务项目、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5G+智能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产品等11项应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与首批试点项目不同的是,第二批参与主体中,出现支付科技公司单独申报创新项目支付科技公司单独申报根据央行营管部官网,第二批试点项目主要包括:基于智能机器人的移动金融服务项目、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5G+智能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产品、“一路行”移动终端理赔产品、多方数据学习“政融通”在线融资项目、天翼智能风险监控产品、国网智能图谱风控产品、移动金融云签盾、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电子身份认证信息系统(eKYC)、智能云小店服务等。
其中,单独申报的机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银行、中国人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北京中关村银行以及百信银行。
央行营管部方面表示:此次试点的一大特点是拓展了业务范围和申报主体:公示应用横向拓宽了金融业务范围,覆盖了银行、保险、非银行支付等领域;纵向延展了申报主体,支持科技公司直接申请测试,涉及的金融服务创新和应用场景由持牌金融机构提供。
从申报主体来看,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与第一批入箱情况类似,第二批进入监管沙箱的参与主体,大部分仍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但不同的是,第二批也不乏有金融科技公司拟单独申报创新项目进入,其中便包括中国电信集团/翼支付,拉卡拉两家非银支付科技公司单独申报的案例。
根据创新应用声明书,电信集团/翼支付申报的天翼智能风险监控产品,主要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技术,提供风险识别能力和实时风险拦截能力,应用于反欺诈、反洗钱、反套利等金融场景该项目由申报单位联合进行研发与运维,没有第三方机构参与。
其中,电信集团提供技术方案,翼支付公司提供金融场景此外,由拉卡拉申报的智能云小店服务,同样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主要采用SaaS模式,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门店经营解决方案,帮助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小微商户构建线上平台,实现智能化升级。
该项目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由拉卡拉公司独立进行研发与运维,没有第三方机构参与另一个特点是注重“抗疫基因”针对抗疫和复工达产需要,优先选取具有抗疫特性的应用进入试点,如工行、建行、中国人寿的试点应用打造非接触式金融服务,提升疫情下金融服务可得性;北京银行、国网征信的试点应用高效便捷提供信贷支持,加快推进企业复工达产。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3月27日北京金融监管局官网发布的《关于征集北京市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创新应用项目(第二期)的公告》较第一期要求出现微调公告要求“项目申报主体可以是持牌金融机构,也可以是金融科技企业”。
同时,项目需符合“业务普惠性”、“技术创新性”、“风险可控性”及“需监管支持”四项特点一位参与项目评定的专家表示:在这里,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位总体看是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之外的企业第二批中的翼支付、卡拉卡虽然是持牌支付机构,但也视为金融科技公司。
四项原则中,“需监管支持”可以理解为,有可能是全新的业务模式,压根没有监管办法可以覆盖,又或者是一些技术升级的应用,监管上有原则无细则“监管沙盒”推出的一大目的在于解决监管与创新的矛盾、特别是堵截监管空白或者交叉地带的潜在风险。
记者注意到,从前两批的试点项目来看,仍然保持了较低的“风险系数”,突出技术可控,多为生产级的成熟应用比如第一批试融服务项目”,也是市面上常见的智慧银行产品。
北京启动试点以来,仅仅数月,无论是对申报主体、业务类型还是试点地区均在不断扩容,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创新项目“入箱”只是第一步,在推出服务之后,后续如何对应用进行跟踪监测和管理评价也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入箱’的项目也将越来越多,对运营团队也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因此,需要有成熟且相对稳定专业的团队和人才来持续跟进”。
此外,除了运营外,“入箱”之后如何对项目进行事中监测,如何建立相应的制度、如何评价目要求不断完善及优化项目,从而确保“入箱”项目稳定有序运行。
同时,此次监管沙箱也强调了风险防范和风险补偿机制,要求“入箱”企业需与监管紧密互动,并利用科技创新拨备专项资金、创新保证金或业务应急赔偿等保障创新风险可控目前,监管正优化监管沙箱风险防范机制,或将根据试点情况适时出台相关细则。
█本文综合自北京商报、中国经营报。





责编:瑟瑟 | 视觉:李盼 东子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德阳pos机办理热线:181270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