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租、出借身份证洗钱风险案例。
案例情况: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对潘某等人洗钱案一审宣判,判处潘某等4人洗钱罪。潘收集了许多其他人的身份证,并在银行申请了大量的银行卡,用于转账、汇款和提取犯罪所需的现金。这些身份证和银行卡实际上已经成为嫌疑人洗钱的工具。
风险提示:
出租成人之美或贪图小利,出售身份证或银行账户,支付账户,很可能:
1.以你的名义从事犯罪活动;
2.帮助他人完成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
3.成为金融诈骗的替罪羊;
4.遭受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
5.合理怀疑信用状况。
二、典型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例。
案例情况:
一天,何先生收到银行短信,称其个人账户4600元由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收到短信提醒后不久,何先生接到电话,询问何先生是否在他们的游戏平台上充值。何先生立即回答说不,于是客服人员说可以退钱。如果不相信交易,可以去附近的自动取款机查看。何先生平时不常用网银,就按照客服的建议去ATM机查银行卡余额,果然少了4600元。此时客服人员表示只需提供验证码即可退款。几秒钟后,何先生收到了一条4600元的转账交易验证码短信。何先生向骗子提供了手机收到的验证码,银行卡的钱被盗。
风险提示:
1.思想上杜绝。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或短信。不管犯罪分子用什么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威胁诱惑,都不要轻易相信。及时走开,挂断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骗子继续下一套的机会。
2.不要轻易泄露身份信息。坚决不透露自己的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存款信息等个人信息,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要因为贪图小利而被骗子信息诱惑。
3.核实相关信息。无论您收到任何电话信息,您都必须在汇款前核实情况,不要盲目汇款。
4.树立正确的态度。不怕,不慌张。相信公安机关会依法办案。
5.及时报警。如遇此类信息,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并提供骗子账号及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以便警方进行调查。
6.及时与家人沟通。及时向家人宣传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段,防止家中老人被骗。
典型的非法集资案例。
案例情况:
吴某在QQ上认识了犯罪分子,并在其带领下进入了高投资理财QQ群。QQ群以高投资回报为诱饵,专业教师介绍投资理财知识,宣传短期金融衍生品高回报。吴在群里学习了一段时间,见证了其他群友的高回报,于是放松警惕,点击群发老师的投资平台链接,于2018年3月进行了多笔1万元的大额手机银行支付交易。经核实,其资金支付至非法分子控制的空壳公司账户,为非法分子资金的收集提供渠道。
风险提示:
1.对高息诱饵不动心。遇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定要保持警惕,更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发了财就盲目跟风。
2.不崇拜老板的实力。不要被一些企业的自吹自擂所迷惑。
3.不迷信官方背景。在非法集资活动中,一些政府官员以官员的名义参与或编造官方背景来欺骗群众。
4.不要轻信熟人的热情。非法集资大多采用传销手段,因为大多是亲戚、朋友、熟人介绍、销售,一方面,容易获得信任;另一方面,因为脸不方便拒绝。这种方法更容易渗透到民间,危害更广。
5.不盲从公众行为。很多人参与集资的原因是看到别人参与,获得了高额利润,于是纷纷加入,甚至借钱参与。这是盲目从众的心理,既不考察被投资企业和项目的实际情况,也不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往往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典型的套路贷案例。
常规贷款,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私人贷款的名义,诱使或迫使受害人签署贷款或伪装贷款、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通过虚假贷款金额、恶意违约、肆意认定违约、销毁还款证据形成虚假债权债务,借助诉讼、仲裁、公证或暴力、威胁等手段,非法占有受害人财产相关犯罪活动。
案例情况:
2019年3月25日,江苏省台州市公安机关打掉虞某云常规贷款犯罪团伙,冻结涉案资金9亿余元。经调查,2017年6月以来,犯罪嫌疑人于某云组织人员以网上借贷平台名义发布低利息、无担保等虚假信息,诱骗借款人向平台借款。借款时,他们索取身份信息、手机通讯录和通话记录,贷款时直接扣除30%的砍头利息,要求借款人偿还全额。当借款人无法偿还时,借款人和借款人通讯录中的亲友、同事使用侮辱性语言。从2017年6月到2018年12月,该团伙实施了913万多人的常规贷款犯罪活动,涉及数亿元。
风险提示:
1.贷款应选择正规合格的机构进行。不要轻易相信个人或组织的小额贷款公司,尤其是那些声称无担保、无担保、无信用调查、低利息和快速贷款的贷款公司。
2.签订贷款合同时,签字前必须看清楚合同的内容。不能签空白合同,在签字过程中拍照,签字后必须给自己留一份合同。
3.如遇常规贷款行为人暴力催债,甚至威胁借款人人身安全,应立即报案,向公安机关求助。
资料来源:北京反洗钱研究。